西海新闻网

改善人居环境 紧跟脱贫步伐——精准枯木巨魔的牢笼扶贫看大通⑨|脱贫|人居|大通

  融入土族七彩元素的广场、家家户户门前的篱笆小院……这是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景阳镇土关村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

  土关村地处半浅山、半脑山地区,居住着汉、土、蒙古、藏等民族,是一个有着500多年历史的土族村落。在这里你能看到丰富的土族文化传统,有美食、有手工艺品、有歌舞。可是,就是这样一个有着深厚底蕴的村子,却在2015年被评定为“贫困村”。

  土关村“第一大大”杨生洲介绍:土关村有贫困户7户,为确保2018年实现贫困村退出和贫困户稳定脱贫,村“两委”成立了脱贫攻坚小组。以产业扶贫为核心,通过转移就业、教育扶贫、医疗扶贫和金融扶贫等方式,想方设法增加贫困户经济收入。2018年,土关村被确定为全国乡村人居环境升级示范村。如此,土关村在脱贫道路上的步伐愈加坚定。

  “人居环境改善受益的是每一户村民。以前村上的卫生环境是‘脏、乱、差’,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不便却也没想着好好收拾收拾卫生,觉得农村就是这样。现在,我们建立了村里中、小学生村庄环境评价组,对每户村民房前屋后环境卫生进行评分;每家每户也修建了碎石挡土墙、篱笆围栏,整个村子的村容村貌一下子就整洁起来,我们自己看着也舒服了。”杨生洲说道。

  走在村中,具有土族特色建筑风格的房屋吸引着人们的眼光,屋前的木篱笆又让人感觉到别样的田园风貌,整个村庄整洁又不失条理。能有这样的规划,离不开负责这个工程的团队,杨延寿就是其中的一名驻村规划师,来自北京建筑大学。“开展这项工程不仅要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还要把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融入其中。”杨延寿说:“参与到这项工作中对我自身也是一个考验。之前总是坐在办公室里设计规划,等到了农村才发现工作方式要转变,设计规划要以村民的实际需求为主。”

  从垃圾遍地的河道到清澈见底的河水、从杂草丛生的草滩到百花齐放的生态小路、从泥泞不堪的村路到宽阔平整的村道,杨延寿和团队的工作人员们正在坚持不懈地改变着土关村的人居环境。

  李永宽是村里的贫困户,村里大大小小的会议中总是能看到他的身影。“我们村子的变化是越来越大,我也要出自己的一份力,为村子的规划和发展出谋划策。”李永宽笑呵呵地说。的确,从工程开始,村民就由以前的配角转变成了现在的主角。广场建设有了村民的意见,公共空间缺失有了村民的主动退让,每一处施工地点也都有了村民的参与。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村民参与到村子的建设中还能拿到工资,这不仅提高了土关村建设进度,还不忘让贫困户自主增收。

  同样是贫困户的李汉庆,因为还有劳动能力,被村里安排在林业管护的岗位上,每年都有12000元的收入。“就是因为这些政策才让我们有了保障。”李汉庆说:“现在我们居住的环境越来越好。有水、有电、有路,早晨可以去广场锻炼,晚上可以去河道边散步,日子过得越来越舒坦。”

  土关村依托现有的区域优势、历史文化特色和村庄特色,大力发展生土建筑,还原乡村质朴面貌。充分利用生土建筑技术,在满足本村需要的同时,辐射到其他地方,带动增加村集体收入。土关村将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与脱贫攻坚结合,通过提升人居环境进而带动群众的脱贫意识,通过“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机制,将村民变为村庄建设的“主力”,真正做到在脱贫工作中“一个都不能少”。(吴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