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新闻网

【优秀干部风采】唐沙一村 两任第一大大175sf.com的“扶贫接力”|一村|第一大大|扶贫

  “山路弯弯,弯弯山路,走不出去,请不进来,庄稼地里十年九旱……”坐落在黄河北岸的化隆回族自治县牙什尕镇唐沙一村,不但没有因为黄河的恩露而美丽富饶,反而因极端天气频发,十年九旱,世代贫困。

  2015年10月,全省开启精准扶贫大幕,海东市地税局干部梁才走出办公室,来到唐沙一村担任第一大大。从精准识别到精准施策,从产业扶贫到智力扶贫,从输血到造血,一场黄河岸边的脱贫攻坚战悄然打响。

  2016年底,驻村工作队限时打赢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扶贫攻坚战,使全镇乃至全县贫困人口最多、贫困深度较深的唐沙一村从此走上致富之路。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000余元,远远超过省定人均收入3316元的标准,唐沙一村因此也被评为海东市精准脱贫示范村。

  贫困村脱了贫,但主心骨不能走。

  2017年唐沙一村需要脱贫巩固一年,驻村队员赵廷鹏知村情、明民意,于是,他从梁才手里接过精准脱贫接力棒,担任第一大大,继续留下来落实还没有完成的项目。

  “多亏了第一大大帮我们务劳,我们老两口没花钱住上宽敞明亮的大房子,现在我们不愁吃、不愁穿,一年能领到低保金5952元,养老金3720元,高龄补贴2640元。”说起这两任第一大大,86岁的马由奴四老两口满眼都是幸福的微笑。

  唐沙一村每年都会种植大量玉米,废弃焚烧的玉米秸秆,既浪费了资源,又造成了环境污染,秋后成群的羊群在田地间穿过,既啃坏了地边的核桃树苗,又在村道上洒满了粪便,造成环境整治的一大难题。何不统一建设饲草料加工牛羊养殖场呢?

  带着问题,说干就干。赵廷鹏和梁才白天到处取经学习,晚上上网查资料、捋思路。经过一个月的努力,村里有史以来第一个合作社——旭升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在离村子不远处的山脚下成立了,合作社以“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带领全体村民创业致富。2016年的11月,46户171名贫困户领到了首笔每人每年467元的产业分红资金,2017年贫困户再次领到了分红资金,两年累计分红16万元。

  为了唐沙一村脱贫致富,赵廷鹏和梁才的足迹遍布西宁、海北、黄南以及海东市的各个州县,村头巷尾处处是他们的身影。

  三年来,引进各类财政扶贫资金1000余万元,社会帮扶资金80余万元,海东地税局帮扶50余万元。他们把有限的资金都花到了刀刃上,实现了效益最大化。近三年来,鼓励村民特别是贫困户养殖农家鸡,并动员海东地税党员干部捐资,统一购置鸡苗为贫困群众免费发放4200余只,出栏后又以每只一百余元的价格帮其销售近千只。

  贫困户马二舍的9岁孙女马美莲,自小患“肌肤炎”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为了使马美莲家脱贫致富,赵廷鹏动员小美莲的父母参加“拉面带薪在岗实训+创业”项目,学到技术后,夫妇二人带着小美莲来到西安,一边拉面务工一边巩固治疗,拉面务工为他们家每月增加固定收入近7000余元,也使他们的日子有了新的希望。

  他们二人还争取产业发展资金22.14万元,使村里17户21名贫困群众成功签约拉面实训+创业项目,带动另外30户57人拉面劳务输出,人均月收入3000元以上,54户贫困户中47户通过大力发展拉面经济脱贫走向小康路。

  “天天跑山路,轮胎一年就得换一茬,新车也跑成了烂车,同事开玩笑说我这车除了喇叭不响什么都响。”赵廷鹏开玩笑说道,现在村民的口袋鼓了,生活变好了,他却悄悄变成了“贫困户”,为了方便开展扶贫工作,他开着自己的车自费跑了7万多公里。

  三年多来,在扶贫工作队带领下,唐沙一村紧紧抓住新农村建设机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培育富民产业青储饲料加工及牛羊养殖场,因地制宜形成种植、加工、养殖、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带动唐沙片区三个村群众种植玉米的共同脱贫。

  修葺一新的文化广场、村级综合办公服务中心、标准化村卫生室,硬化道路两边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村里还配备了垃圾车及垃圾箱,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如今,当记者再次走进唐沙一村时看到,在两任第一大大的带领下,这里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孙海玲)